谈到晚上8点,特朗普开出访华条件,北京不用给美国留座位了?
当地时间 7 月 28 日至 29 日,中美经贸会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持续至晚间八点。双方同意延续部分关税暂停措施。
特朗普(资料图)
美方在会谈期间释放的访华条件显露出强硬姿态。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称,访华需以中方发出邀请为前提。美财长贝森特同步提出,中国需扩大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及工业品,停止进口俄罗斯与伊朗石油,否则将对中国企业征收 500% 的二级制裁关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则以禁止 TikTok 在美运营相威胁,要求中方出售其股权。这些条件将经贸问题与地缘政治捆绑,远超正常谈判范畴。
回溯 2025 年中美经贸交锋,对抗与博弈贯穿始终。2 月,美方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 10% 关税,中方随即反制。3 月,美方再次加征 10% 关税,中方在 WTO 起诉并跟进加征关税,涉及鸡肉、大豆等多个品类。4 月,美方终止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关税豁免政策。5 月日内瓦会谈后,双方取消 91% 的加征关税,暂停 24% 的 “对等关税”。短短数月,关税税率在对抗中数次升降,反映出双方博弈的激烈程度。
中方对美方条件的回应展现出原则与策略的平衡。外交部以 “目前没有可提供的消息” 回应访华邀请问题,暗示核心利益不容交易。瑞典会谈中,中方坚守 “伦敦框架”,拒绝将地缘议题纳入经贸磋商。实际行动上,中方削减美国能源进口,转向俄罗斯、伊朗等多元化采购,6 月美国对华原油出口归零,天然气连续四个月断供。这些举措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让美方感受到市场力量的制约。
展开全文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分歧持续扩大。7 月 27 日,众议院 “中国委员会” 民主党议员致信商务部长,批评特朗普放松芯片出口管制是将安全问题当作贸易筹码。28 日,五位民主党参议员联署信件,包括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副主席马克・华纳,呼吁撤销相关政策。政府内部,支持商业利益的硅谷阵营与主张安全优先的强硬派争执不下。这种分歧削弱了美方谈判立场的一致性。
特朗普的访华诉求与其国内政治经济压力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 月非农就业人口新增 15.1 万人,低于市场预期,失业率升至 4.1%。摩根士丹利、高盛均下调美国经济增速预期。页岩油企业和农业州因对华出口下滑面临困境,6 月美国对华能源出口几近停滞。特朗普急需通过访华签订 “大单”,复制以往政绩模板,缓解选民焦虑。
特朗普(资料图)
国际社会对美方将技术管制工具化的做法多有质疑。一些外国官员认为,美国限制中国获取计算芯片的政策,部分是出于推进自身产业利益的考虑,而非纯粹的安全需求。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也让更多国家看清美国推行 “美国优先” 政策的实质。
面对美方的嚣张态度,中方有足够底气从容应对。中国通过金砖、一带一路、RCEP 等多边合作机制,海外市场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美国的遏制打压反而增强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一个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中国,不会被霸权逻辑裹挟,也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美方若不改变居高临下的谈判姿态,再多的条件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