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河南首个碳汇生态产品框架协议签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一帆 通讯员 方芳 陈忱 李彬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森林将迎来好“钱”景。7月30日上午,河南省首个关于碳汇生态产品的框架协议《关于合作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信阳签订。
该协议由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河南省环保联合会、河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签订,将以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为目标,在推进矿山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绿色低碳协同增效、深入挖掘自然资源领域涉碳项目的减碳增汇潜力、开发信阳本地碳汇生态产品、探索碳汇生态补偿机制与相关平台搭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院长闫红山,河南省环保联合会副会长蔡辉,河南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靳全斌,河南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卫东等出席会议。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尹现超主持签约仪式。
所谓碳汇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提供的新兴生态产品,通过将不同生态系统碳汇开发为可备案可管理的碳汇产品,以备后续的一系列价值实现机制。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有助于减排增汇,也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河南省生态碳汇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信阳)实施方案》等政策,以自然资源领域碳汇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水系生态治理与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能源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探索碳汇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提高“双碳”产业活力,共同推进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建设,稳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储量。
“成功签约标志着省市合作推进‘双碳‘工作迈上新起点。”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签约后,三方将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信阳碳汇储量及增量,开发本土碳汇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助力碳汇交易平台建设,促进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进一步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评论